首頁 > 設計雜談

2025-03-19

設計雜談 | 老屋翻新不只是改造,而是讓城市呼吸!

|老屋翻新不只是改造,而是讓城市呼吸!
 
去年底,一位日本友人來訪,第一天吃完晚餐,我帶他喝完咖啡,回程走在嘉義市區的街道上,看著沿路的房子,他若有所思地對我說:嘉義讓他感覺很像沖繩Okinawa。
 
我跟他說: 你不覺得我們市容很舊很醜嗎?我們沒有你們國家漂亮,與其待在自己的城市,我們非常喜歡去你們的國家玩。
他笑著回說:世界各國都一樣,人往往不探索自己的城市,卻嚮往他國的風景。
這番話引發了我的思考:我們是否全盤否定了自身城市的現況?那些習以為常的街景,或許在外人眼中別具風情。
 
#改變不一定要推倒重來
過去在處理全屋翻新時,我總帶著一種期待,希望這些改造能對台灣的街景美化帶來一點影響。但慢慢地,我發現今日的市容,不只是建築本身的問題,而是生計需求與文化累積的結果。
 
老屋,承載著時間的痕跡,也記錄了住在其中的人的生活。當我們在改建時,如果沒有太大的安全與滲漏水問題,那些舊建材、不規則的陽台,甚至是幾十年前留下的拼貼磁磚,不一定非得全部推翻重來。有些早期的街屋,只要將外牆清洗乾淨、適當地修復鐵窗、種些花草樹木,視覺上就能煥然一新。
其實,美麗的環境,不一定需要高昂的成本,而是來自於日復一日的維護與累積。
 
#老屋翻新的方式取決於生活的需求
每一間老屋的故事都不同,每一個屋主的期待也不同。有些人希望全面翻新,讓房子煥然一新;有些人則因預算考量,選擇局部改善。重點不在於做得多麼昂貴,而是讓它適應自己的生活。
 
 
#1如果預算有限,可以先處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,像是改善通風、修復滲漏問題、調整格局,讓空間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。
 
#2如果外觀沒有安全疑慮,不一定要花大錢做立面更新,但可以從簡單的整理、清潔、增加綠意著手。
 
#3如果結構老化、耐震能力不足,那麼安全問題才是首要考量,這時候就不是單靠美化外觀能解決的。
 
每個選擇,都是對房子的重新理解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近年來地震、颱風頻繁,有些老屋結構已無法負荷,並非單靠美化外觀能解決,安全性才是首要考量。
翻新,不只是讓房子變得好看,而是讓居住品質提升,甚至能讓整條街道變得更宜人、更有價值。
 
#當一個城市變美了會發生什麼事?
當我們不再只是「住在一個地方」,而是開始在意它的樣貌,這個城市就會改變。
乾淨的街道、井然有序的環境、舒服的步行空間、沒有視覺壓迫感、適度保留歷史感的建築,能讓我們的生活更舒適,會讓人願意停下來,會讓商家更有價值,也能讓城市更有個性。
 
如果每個人都願意從自己的家開始整理,把陽台外推的鐵窗收回來一點,把老舊的遮雨棚換掉,或者在門口種上一棵樹,這些微小的改變,最終會累積成街區的美好風景。
 
台灣的街景不會一夕之間改變,但當我們開始關心自己的居住環境,願意從小地方做起,它就會慢慢變得不同。
 
所以,與其抱怨我們自己的華國美學,與其等著政府大規模改造,不如從我們自己的家開始——整理好門前環境,就是改善城市的第一步!
 
或許,翻新老屋的意義,不只是為了讓房子變得新穎,而是讓我們重新學會如何與城市共存,讓這座城市能夠自在地呼吸。
 
如果是你,會怎麼改變自己的老屋呢?你希望住的城市是什麼樣子?歡迎分享你的想法。
 
TOP